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zhàn)爭,哀鴻遍野,傷殘無數(shù),一位年輕的護士白天協(xié)助醫(yī)生手術(shù),護理傷員,夜晚提著一盞小小的油燈,沿著崎嶇的小路,走向營區(qū)一間又一間病房探視傷員。她,就是提燈女神南丁格爾,油燈照亮的不僅是崎嶇的小路,同時驅(qū)散了士兵心頭的陰云,照亮了苦難的人間。
2006年,我畢業(yè)參加工作。最先在醫(yī)院的重癥醫(yī)學科,每天走進病房,耳邊響起的是由呼吸機、監(jiān)護儀、微量泵等儀器合成的“命運交響曲”,日夜繁忙的身影不停穿梭于每個角落,精心細致的呵護、爭分奪秒的搶救是工作的日常。我已經(jīng)習慣這樣忙碌而有成就感的生活,我覺得護士應該如此,用青春和精湛的技術(shù)守護每一位病人的生命。
2010年,我來到新生兒科工作,這里有閉著眼睛、張大嘴巴、哇哇大哭的娃娃,或者是撅起小嘴,眼里的淚花在眼眶打轉(zhuǎn),用各種方式訴說著他們的委屈;偶爾睡夢中的笑臉、各種撒嬌賣萌,惹得護士媽媽們愛不釋手。這里還有著微弱幾乎不可見的呼吸聲,暖箱長時間替代媽媽的懷抱,呼吸機替代了媽媽的親吻,針頭替代了媽媽的愛撫,胃管遞送媽媽的乳汁······護士媽媽們用鳥巢搭建安全的港灣,認真觀察他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皺眉,每一個動作,胃內(nèi)是否異常,腹部是否膨隆質(zhì)軟,溫柔的更換紙尿褲,輕輕撫摸小小的身體,用水袋制造柔軟的水床預防皮膚受壓、刺激呼吸暫停,仔細記錄每小時的生命體征以及病情變化和陽性體征,把你的生命安好地交給下一班,班班如此。新生兒科大門到你的暖箱只有幾十米的距離,卻是你的父母無法跨越的鴻溝,焦急的眼神、失落的背影,每周一、周三、周五,護士媽媽們用微信傳遞照片給每一位父母,緩解緊張的期盼,架起醫(yī)患溝通的橋梁。待你生命體征平穩(wěn),護士媽媽帶領著父母來到你的身旁進行袋鼠護理,讓你靜靜的趴在媽媽的胸前再次感受媽媽熟悉的心跳、熟悉的味道,讓媽媽輕輕撫摸你的皮膚,拍打著你的小屁股,輕輕的哼唱哄你入眠。一天,你終于踏出了暖箱,踏出了醫(yī)院,走到了耀眼的陽光下,護士媽媽完成了使命。
2021年7月26日,我來到護理部沒幾天,新冠疫情來到常德,后勤人員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我穿著紅馬褂在醫(yī)院大門執(zhí)勤,雖然天氣炎熱,我還是遵守崗位職責,站好每一班崗,查看每一個健康碼、行程碼,測量每一個體溫。有一天晚上6點多,同事們陸陸續(xù)續(xù)下班從大門經(jīng)過,我站在崗亭中間,望著醫(yī)院門診樓,看著80年代修的房子,隨風吹過,顯得有點滄桑,我發(fā)現(xiàn)十多年來我都沒有認真觀察過自己工作的地方,每天早上風風火火沖進科室,下班后急急忙忙趕回家,從來沒有回頭看過一眼。疫情來臨,此時我覺得我要守護好這個地方,保證每一個病人的生命安全,排除任何一個危險因素,做好疫情防控。
這個夏天,人們在驚恐中度過,除了常德,張家界、南京、鄭州、揚州等多地都被德爾塔病毒入侵,在這場戰(zhàn)“疫”中,護士充當了核心力量,全民普查,酷暑中,烈日下,身披重甲,深深地勒痕、汗?jié)竦囊路?、酸脹的手臂、厚厚的防護服,不敢喝水,不方便上廁所,狼吞虎咽著盒飯、加班加點、隨叫隨到、任勞任怨、沖鋒在前,多少白衣天使累倒在地上,人說最美的逆行者是白衣天使和人民解放軍,面對疫情、面對災難,我們無怨無悔。
在我們這里,朋友圈每天更新得最多的就是“守住綠馬”,醫(yī)院緊急組織綠碼核酸采樣點,只要經(jīng)過婦幼就可以看到大熱天的穿著綠色隔離衣的白衣天使們在耐心的教群眾怎樣進行網(wǎng)上預約、維持一米距離。大家都在家不出門,我們?nèi)匀环瞰I在崗位上。即將開學,面臨12-18歲人群新冠疫苗接種,每天600多人次,劉蓉暉老師及現(xiàn)場工作人員聲音嘶啞,中午加班加點,只因社會需要,只因我們是醫(yī)務人員,只因我們是護士。
有人說,護士是個簡單的職業(yè),只需要打針發(fā)藥。我只能笑一笑,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病人的康復離不開我們默默的付出,我可以是生命的守護神,可以是溫柔的媽媽,可以是守衛(wèi),也可以是戰(zhàn)士,不論是哪一個角色,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護士。
(撰稿:張婷婷 審核:孫立紅)
![]() ![]() ![]() ![]() |
版權(quán)所有:常德市婦幼保健院 網(wǎng)站備案:湘ICP備20012149號-1
主辦單位:常德市婦幼保健院 技術(shù)支持:常德市數(shù)據(jù)局(常德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醫(yī)院地址: 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1058號 聯(lián)系我們:0736-7717360